--- 品牌江苏门户网站
banner2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牌管理 >> 品牌人物专访

俞文勤

     

 


俞文勤

    俞文勤,原南京经济学院广告94级校友。1975年出生,籍贯江苏姜堰。南京大学中荷EMBA,知名传媒策划人、资深企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期刊经营、区域经济、企业竞争力、领导力研究等;现任新华日报报业集团《苏商》杂志主编,苏商经济文化研究所执行所长;兼任共青团江苏省委《风流一代》杂志总编辑。受邀担任国内多家著名民营企业高级顾问。
    有这样一本杂志,致力于推进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和青年的创业、创富历程,叫做《风流一代》,至今已有55年办刊历史;有这样一本杂志,以“立足民营经济发展、专注中小企业成长、发现并成就江苏的国际化品牌企业和企业家”为办刊使命,叫做《苏商》,从筹办之日算起还未走过3年。《风流一代》作为一本全国著名的老牌青年期刊,这些年虽然历经考验,但其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却一直令人称道;而“涉世未深”的《苏商》,虽出道仅仅两年多,但由于定位准确,品位上乘,目前已成为江苏传媒市场当之无愧的财经第一刊。而把这“一老一少”两本刊物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平凡的年轻人,他就是俞文勤。
    风雨十年路
    1996年,作为南京经济学院的优秀毕业生,俞文勤踌躇满志,准备奔赴工作岗位。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南巡讲话,直接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开始逐渐由直接分配转入双向选择。俞文勤作为当年国家第一批不包分配的毕业生,面临着自己找工作的压力。与大多数从农村走出的学生一样,他在南京举目无亲,一时间陷入了找工作的茫然之中。
    凭据自己在学校中学到的扎实的专业知识、活跃的思维能力以及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俞文勤一口气手写150份简历,开始在人才市场上广泛“撒网捕鱼”。同时,作为班长的他也不忘为班级的同学寻觅参加应聘、工作的机会。工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俞文勤收到《扬州日报》的录用通知,但他立志在更高的平台上发展,而放弃这次机会,再度寻梦。
    看着同学们相继签约成功,俞文勤也曾动摇过,其中的一个小插曲让他记忆犹新。在途经泰州的时候,据熟悉“行情”的朋友介绍,如果能够支付一笔2000元的酬金,就可以让他顺利进入当地一家很不错的事业机关。然而2000元对于当时的俞文勤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数目。当天夜里12点多钟,当他几经辗转回到姜堰乡下家中,准备和父母商量此事的时候,眼前的景象让他打消了留在泰州的念头:昏黄的电灯下,年迈的父母正与两个哥哥一块砖、一桶泥地建着房子。由于大哥成家,二哥也已不小,原来的三间老屋早已容不下全家老少十口人,家里为了省钱选择了全家老少齐上阵,自己动手盖房。望着大家昏天暗地、疲惫不堪的身影,想着哥哥还要结婚用钱的现实,俞文勤连伸手向家里要一分钱的勇气也没有了。但他决定凭自己的能力找一份工作的决心却无比地坚定起来。
    回到南京的第二天,《江苏经济报》来学校面试。但事后一个星期,该报社都没有对这次应聘予以任何回复。为了探个究竟,俞文勤带着班上的一个同学来到报社,报社老总见到他们感到很惊讶。当他们告诉报社领导自己想来实习的时候,他们的诚恳和坚毅打动了领导,幸运地被留在了报社开始实习。俞文勤被分到经济部,一次,报社派他到兴化市垛田酱品厂采访,通过他的积极努力,采访很顺利,还顺便为报社创造了一笔不菲的广告收入。当从厂子走出来之后,面对一望无垠的田野,想着这次旗开得胜的采访,俞文勤心里涌溢着莫大的欣慰和成就感……
    这次成功的采访,让俞文勤意识到:只要你真正脚踏实地地做事,你就会得到别人的认可。接连而来的又几次小小“收获”,使俞文勤最终得以顺利与报社签约,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单位人。当然,要做一个真正的报人,各种的艰辛和磨难是不言而喻的。“曾经的苦难是我们进步的阶梯”,俞文勤很喜欢这句话。在进报社的头一年里,因为把微薄的薪水绝大多数寄给了父母,俞文勤的生活多次陷入窘境,一包榨菜一锅粥,俞文勤曾经就这样度过了整整七天!为了能省下公交车费,他骑着房东接济的一辆破旧自行车穿梭街头巷尾,因为没有铃铛和刹车,他也记不清自己究竟摔过多少个跟头。
    苦心人,天不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由于聪明、听话又能干,俞文勤的工作变得顺畅起来,从普通记者到主任助理,从部门副主任到常务主任,俞文勤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不断成长。
    2000年,《江苏经济报》从原省计经委划归到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南京纸媒竞争日趋白炽化,此外,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兴起对传统媒体也形成了冲击。“当时,南京民生类报纸大行其道,那么我们这种专业类的报纸该如何生存?我开始思考专业类媒体的生存之道、怎样与其他媒体形成差别化竞争的问题。”俞文勤临危受命,承担了很多报社创新与探索的任务。2003年开始,俞文勤主持创办了南京第一份财经周刊《金周刊》,提出“开门办报,专家办报”的思想,主张依托社会和专家力量办刊。在此过程中,俞文勤提出了“三念”意识:独特的概念、缜密的理念和坚定的信念。首先,媒体人做的是文化服务,要做差别化竞争,要突出个性,与其他媒体“和而不同”,即找到一个卖点,称为概念。第二,整合对概念的阐述、演绎,成为理念。第三,要有坚定的信念去执行。
    在“三念”的意识指引下,2004年4月9日,俞文勤创造性地提出了“苏商”概念,并为“苏商”注册了商标。同年10月份,省委主要领导指示有关部门,要江苏加大对苏商的宣传力度。11月18日,《苏商》试刊;次年1月,《苏商》正式创刊,俞文勤担任该杂志主编。2005年,江苏《风流一代》杂志因创新不足导致发展困难,通过各方面的综合权衡,11月29日,有着成熟办刊经验和理念的俞文勤被共青团江苏省委正式聘任为杂志总编,从那时起,他开始全面负责两本杂志的相关事务。
    从“苏商”到“青商”
    中国自明清时期以来,伴随城市商业的繁荣,逐渐出现大批杰出的商人,他们兢兢业业、勤恳致富,成为人们关注的风云人物。人们按照地区将他们进行划分,于是晋商、徽商等名词家喻户晓。近年来,浙江经济崛起腾飞,浙江人将生意做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他们当中很多人都享有盛誉,于是“浙商”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江苏是全国经济大省,具有杰出贡献的江苏商人层出不穷,因此“苏商”这一概念开始渐渐为大家所关注。
   ‘苏商’这一概念有天然的公众性,苏商可以被描写为一个大众的概念,同时它也是一个独立的品牌,有它自己的品牌特征。当时我提出苏商概念,并进行调研,然后形成定义:分析苏商的过去,了解苏商的现在,探索苏商的未来。当初,我把‘苏商’定义为区域的概念,在区域内把它做精做专,做深做透,以点的突破带动面的发展。”俞文勤向记者讲道。2004年10月,江苏省有关部门挑选6个苏商的典型代表,组织江苏22家主流媒体对苏商进行系列专题报道,苏商概念被推广至社会。
   《苏商》的宗旨就是推进苏商的品牌化、国际化,并提出了“发掘商业智慧,演绎财富人生”的主打口号,希望通过杂志引导江苏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给管理以智慧,给经营以境界,给决策以勇气,给成长以力量”。俞文勤告诉记者:“人生在世,重要的是事业和生活,我们的刊物希望是照亮万千创业者的事业,让企业家们在制造财富的同时和普通人一样享受快乐生活。”
    2006年底,结合新一代青年企业家在新经济浪潮中风起云涌的现状,俞文勤在《风流一代》下半月的改刊中敏锐地提出了“青商”概念。他认为,苏商是区域性的概念,主要是为江苏企业和江苏经济发展服务的。作为思想传播者,青商不仅仅要影响江苏,更多要引领全国,甚至是世界。
    “青”,代表“青涩,不成熟”,但正因为其“青”,可能也更具备成长性和可塑性。俞文勤给青商下的定义是:不以年龄为分界;不以财富论英雄;不以规模分大小。只要有一颗蓬勃向上、不断求新求变之心,在新经济形势下能够构建新的商业生态和商业伦理,寻求新的商业模式,在商业的海洋中自在驰骋。这样的创业者就可以称为青商。
    目前,“青商”通过《风流一代》杂志、“青商网”、“青商俱乐部”、“青商大论坛”、“百名青商百校行”活动等载体,致力于“传播新经济伦理,构建新商业生态”,在全社会已形成较好口碑。
    俞文勤讲到,自己一直在为媒体找支点去撑起市场。苏商、青商可以说是他为媒介寻找的市场,他更多的希望是通过媒介传达一种声音,为企业的发展传经布道。他认为我国市场经济走到今天有两个转变:即中国市场在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过程中。社会也从一个“勇智”时代进入了一个“信仁”时代。现在的创业者不仅仅需要勇气,更需要“仁”,即博爱,要有大仁之心。第二,市场经济从立“私德”向立“公德”发展,企业家要讲社会责任,讲大道,讲诚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从总编到“企业教练”
    由于企业家在经济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他们作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具有越来越强的社会影响力,因此,俞文勤希望通过杂志去构建和谐商道,从而影响企业家,使他们用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创业理念去构建社会的大和谐。
   “很多人说我的工作是‘企业教练’的工作,其实就是对企业家布道。中国做企业有八个字‘术道合一,知行兼备’。中国企业家大多注重‘术’,但却忽视企业的‘道’,所以我们要通过人文精神去控制和引导商业活动。”俞文勤对自己主编的杂志充满信心。
    俞文勤对《苏商》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因为我毕竟生活在江苏这一片土地上,而且千百年来江苏一直是全国经济的领头羊。我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来自于能力的竞争,追根溯源是企业家以及拥有的企业能力的竞争,因此我们的目的就是培养优秀的企业家,打造优秀企业,为江苏‘富民强省’目标贡献一份力量!”
    自古人生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意思是说,大人物的学问在于学习美好的品德,在于使百姓明白这些品德,要做到最好才能停止。俞文勤认为人的自我德行修养是永无止境的,媒体人亦是如此。媒体是社会的守望者,是社会丛林的啄木鸟,因此首先要立德;而不论是立私德还是公德,都是要为社会做贡献,此为立功。人活一辈子总应为后人留下一点东西,媒体应通过自己的思考,将其智慧的结晶贡献于世,此为立言,这是媒体的责任,也是承担企业教练应有的责任。
   记者在采访前查找有关俞文勤校友资料的时候,看到他参加过很多企业家峰会或者论坛,当问起这些活动对他有何启发或帮助时,他说:“为学之道不仅要学习书本典籍,而且要从实践中探索。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的知识要来源于基层,参加这种活动可以和企业家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沟通,通过倾听他们的呼声、想法、感受,再经过自己的思考和传播,让它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做一个媒体人,特别是一个主编,不能仅在稿件后面学习,更重要的是要走到实践中,经济即‘经世济用’,所以一定不能脱离实际,这也是媒体人的责任。”
    成才的“三三五五”工程
    在编辑《风流一代》青年杂志的过程中,俞文勤对年轻人的成长、成才也倾注了一份心力,他总结了一个“三三五五”工程,希望能与年轻人共飨,他说:作为当代青年特别是大学生要常养三气,第一是蓬勃朝气,很多人已经适应了网络化生活,但我们一定要继承传统思想,要养蓬勃朝气。第二是昂扬锐气,年轻人要敢于接受挑战,坚决地完成任务,要具备时下所说的“亮剑”精神。第三是凛然正气,不管别人怎样区分正邪,大学生一定要明辨是非,有自己的伦理价值观。一个大学生最可怕的是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气质。用人之道,是通过观其行、听其言、察其色衡量一个人是否可用。
    其次年轻人要有“三念”:概念、理念、信念。大学生要有独创的概念,缜密的理念,坚定的信念。
    第一个“五”是指:大学生要有五种力量。第一是思想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没有思想就没有创意,没有创意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创造。思想力是当代大学生最重要、最关键的能力。第二是行动力。学了没有行动等于没学。有些人眼高手低,有些人对周围的人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到来不及,他们最后成了温水里的青蛙,难以挣扎。所以,大学生要具有实际行动力,要敢于去想去做。没有异想,哪有天开。现在是“快吃慢”的社会,行动力就是制胜力。第三是感召力。感召力不等同于权力,它来自于个人在某个领域的权威性、专业程度,以及他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未来的社会,作为领导更需要感召力。当代大学生有些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他人沟通,所以尤其需要培养感召力。第四是整合力,“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大学生要懂得借助他人力量,利用起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第五是学习力,我们不仅要善于在课本中学,也要善于从实践中学,要学书本知识,还要学社会之学;不仅要会读有字之书,也要会读无字之书。
    第二个“五”是指大学生要向五种人学习:工、农、兵、学、仕。工业化大生产精细化、标准化、流程化、组织化,大学生要向“工”学习规范、组织的重要性。中国农民有个特点,只要给他一块地,他一定能种出适合的粮食。对大学生来讲,无论在什么地方,他应有一定能干出一番事业的能力。农民还有个特点,遇到收成不好,他从来不抱怨别人,他会从自身找问题,农民这两个特点是值得年轻人学习的。大学生要向兵家学法制,学习标准化。中国是个人文化的社会,很多事情我们习惯了“差不多”,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和数值,为什么麦当劳等快餐发展得那么好,因为他们有标准化。学者具有对未知的东西进行不断探索的精神,他们不断创新,不断探索,这是年轻人应该尊崇的。对于“仕”,年轻人应努力学习其“上为天,下为民”的精神,要以天下为己任。
    当记者问起俞文勤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时,他回答说他几乎将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投入到自己钟爱的事业当中,论坛、峰会、沙龙、培训、咨询、出版渐渐代替了曾经的文娱活动,使他欲罢不能却又乐在其中。
    两本杂志,一份职业,十数载风雨,为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家乡的这片热土,他乐业不疲。当问起俞文勤为人处世的信条的时候,他的回答就一句话: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高伯海

更多>>学会动态

更多>>品牌江苏产业联盟

Copyright © 2012 jsbran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品牌江苏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苏ICP备16062476号    技术支持:嘉硕网络    南京网站建设

    
Produced By 嘉硕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