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江苏门户网站
banner2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牌城市

“好人沛县”的品牌效应

    评选好人,学做好人,重奖好人,为了让“好人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沛县专门形成了一套制度来加以推广。将“好人”这种世俗生活中的称赞冠在一所城市的名称之上,“好人沛县”所形成的品牌和示范效应也为沛县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为“好人”建起雕像广场
    每次来沛县县城中心的“好人广场”,马运清心里总有很多感慨,妻子的工作调到了县里,生活上也得到了资助,最重要的是社会给予的赞赏和鼓励。马云清知道,这些都来自于社会上对于好人的认可,这种认可带来的自豪感就像围绕在好人广场四周的好人铜像一样,看得见,摸得着。 
    马运清的妻子秦燕是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骑车30多里地去胡寨镇教学。2000年,患有先天脑瘫的女儿出世后,秦燕走到哪都要把女儿带上。为了给女儿看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很多外债。自己生活吃紧,但遇到生活困难的学生,秦燕还是会施以援手。2012年,秦燕入选“中国好人榜”,她的故事也成为沛县“好人报告团”宣讲的重要事迹。 
   “妻子入选‘中国好人’后,县里给予了奖励,考虑她工作路途远,县里本来要给她调到县直部门工作,不过我妻子还是想教学,就调到了县城的学校。”马运清说,政府的帮助让他很感动,也很自豪。
   “好人广场原来叫文明广场,在提出建设‘好人沛县’后,就把它改名为好人广场,设立了‘好人沛县’的纪念碑和反映好人事迹的铜像。”沛县文明办赵本正告诉记者,除了广场,沛县还建设了好人一条街,在乡镇、村庄,也都有类似的好人广场。 
    重奖好人,以制度为保障
    沛县广大干部群众为道德模范的事迹所打动,从内心里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沛县县委书记冯兴振从“好人现象”中思考的更多。如何让沛县的小康“力透”纸面上的各类指标,让百姓的小康感受更好、幸福指数更高?“好人现象”能否成为实现全面小康和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大突破? 
    2009年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的张公兰是“好人沛县”建设中必不可少的起点。沛县大屯镇大屯村的8旬老人张公兰照顾瘫痪在床的百岁婆婆,2009年1月,张公兰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 
    2009年之后,沛县开始进行“做好人、做好官”主题教育活动,并提出建设“好人沛县”。“一开始听到‘好人沛县’这个说法时,还感觉很奇怪。把一个生活中夸奖人的话放在城市的名称前,总觉得有些拗口。”沛县一名公务人员告诉记者,随着推广好人,学习好人的力度不断加大,“好人沛县”也逐渐成为展现沛县形象的“金字招牌”。 
    2002年,沛县制定了《奖励好人好官实施办法》,入选沛县双月好人榜的每人奖励1000元,对入选彭城好人、江苏好人的每人奖励2000元和5000元,对于入选中国好人的每人奖励2万元。入选年度沛县好人且符合干部任用相关规定的,也可优先提拔重用。  
   “好人沛县”效应越来越大
    从什么是好人,到什么是好官,“好人好官”的标准大讨论,沛县已经进行了350多场,参与人数达2万。 
   “沛县的精神文明建设起步早,在1996年就提出建设文明城市。到了1999年,沛县成为江苏省首批文明城市时,很多南方的城市都不相信。”张春雷告诉记者,当时为了证明沛县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成绩,江苏省宣传部特意在沛县召开了欠发达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交流会。“2002年,沛县获得了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县,到了2009年成为全国文明县城,2011年复检成功。” 
   “用身边的‘好人’榜样,激发和汇聚百万群众的道德力量,把‘好人现象’放大为‘好人沛县’。”冯兴振说,“文化的力量、道德的力量给沛县跨越发展注入了难以估量的推动力。‘好人沛县’不仅是小康之地,也将是和谐幸福的乐土。要通过打造‘好人沛县’品牌,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持之以恒促进干部群众道德水平的提升、社会风气的好转,为沛县的全面小康乃至基本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冯兴振说,而“好人沛县”也成为了全国有影响的精神文明建设品牌。

 

上一篇:宜兴:一流生态,魅力陶都
下一篇:跟随徐霞客畅游江阴

更多>>学会动态

更多>>品牌江苏产业联盟

Copyright © 2012 jsbran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品牌江苏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苏ICP备16062476号    技术支持:嘉硕网络    南京网站建设

    
Produced By 嘉硕网络